【世经研究】2025年一季度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及银行授信指引
来源:hthcom华体会 发布时间:2025-07-11 20:16:482025年4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决定》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共15条。本次修改对“快递纸箱塑料包装”专门新增了整整一个章节,包括第三十七条至第四十五条,其完善了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治理原则,规定国家完善综合性支持政策,推进快递纸箱塑料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鼓励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为1745亿件,同比增长21%,预计2025年将超过2000亿件。随着快递业务量的井喷式增长,快递纸箱塑料包装带来的环境问题愈发凸显。每年消耗的包装材料数量惊人,从纸箱、塑料袋到胶带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大量难以降解的包装废弃物还对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国家持续加强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治理,如今,新增的“快递纸箱塑料包装”专章将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治理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新条例将绿色节能作为构建快递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快递包装治理的目标是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绿色化,是指快递包装符合环保要求,包装的材料、规格、包装方式等符合有关标准。减量化,是指减少单个快件的包装量,避免过度包装,节约使用资源。可循环,是指快递纸箱塑料包装的重复利用、回收利用以及资源化利用。
提出了快递纸箱塑料包装的总体要求:在保障寄递安全的前提下,节约使用资源,避免过度包装,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要求快递纸箱塑料包装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了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治理全链条的制度安排,对于快递纸箱塑料包装相关的生产研发、产业协同、企业管理、回收利用、宣传教育等环节提出要求;构建了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治理的责任体系,规定了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快递用户的责任义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任部门和国务院邮政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制定快递纸箱塑料包装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邮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快递公司是否落实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有关管理制度和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并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开展公益宣传,增强公众的环保包装意识;快递公司应当优化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方式和包装结构设计,节约使用包装物,鼓励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制定实施快递包装操作规范、回收利用管理制度,加强包装操作技能培训;推动商品生产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公司协同发展,推广商品原装直发,减少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行业协会应当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使用、回收包装物等情况纳入行业自律范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情况。
明确快递纸箱塑料包装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由邮政管理部门依照《标准化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法律法规,邮政管理部门还可以实施约谈指导、责令改正等措施,对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快递公司未制定、未实施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操作规范或者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制度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罚款;新条例还对快递公司未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包装物中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情况的法律责任作了衔接性规定。
新条例是快递业绿色转型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宣示了我国快递业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我国作为全世界快递业务量最大的国家,必将在快递业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2025年3月份,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82.7亿件,同比增长18.1%。其中,快递业务量完成166.6亿件,同比增长20.3%;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246.0亿元,同比增长10.4%。
2025年一季度,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51.4亿件,同比增长21.6%,其中,同城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36.2亿件,同比增长3.0%;异地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05.0亿件,同比增长23.5%;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0.3亿件,同比增长25.8%。
2025年一季度,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456.4亿元,同比增长10.9%。
2025年一季度,同城、异地、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8.0%、89.7%和2.3%。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的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
2025年一季度,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71.3%、19.5%和9.2%,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73.7%、15.6%和10.7%。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
一季度,快递与包裹服务品牌集中度指数CR8为86.9,较1-2月下降0.2。
2025年3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01.2,同比提升5%。其中发展规模指数、服务质量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和发展的新趋势指数分别为578.7、504.4、230和72.1,同比分别提升11.6%、0.3%、0.1%和5.4%。3月,行业整体运行平稳,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服务质效持续向好,基础网络逐渐完备,跨境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5年3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01.2,同比提升5%。其中发展规模指数、服务质量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和发展的新趋势指数分别为578.7、504.4、230和72.1,同比分别提升11.6%、0.3%、0.1%和5.4%。3月,行业整体运行平稳,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服务质效持续向好,基础网络逐渐完备,跨境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5年3月,快递发展规模指数为578.7,同比提升11.6%。从分项指标看,3月快递业务量预计同比增长18%,快递业务收入预计同比增长10.5%。一季度,快递业务量预计同比增长21%,快递业务收入预计同比增长8.5%。3月,快递公司深耕春茶、时令水果等农产品市场,有力支撑“三八节”“开学季”等,提升马拉松赛事综合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多场景寄递需求,快递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寄递经营事物的规模稳步拓展。
2025年3月,快递服务质量指数为504.4,与去年同期相比小幅微升。从分指标来看,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预计为84.7分,同比提升1.4分。重点地区72小时妥投率预计为86.3%,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
2025年3月,行业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服务质效有所提升。一是应急保障服务创新发展。快递公司聚焦城市应急保障需求,联合互联网公司在深圳东莞地区探索“快递+应急”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快递网点、营运车辆、快递小哥纳入“5分钟社会救援圈”,将广泛覆盖的快递网络转化为社会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助力提升突发事件救援响应时效,为构建网格化应急救援体系贡献行业力量。二是入厂服务加快发展。快递公司深化与制造企业协同发展,强化新技术应用,完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系统深度集成、智能仓储模式重构、全链路效率优化,有效提升寄递物流与生产制造一体化融合能力,助力制造企业加快实现数字化升级。三是文旅服务多样发展。快递公司持续服务文旅产业,便利百姓出行。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设立丝路驿站,推出“行李打包、寄存及快递”一体化服务,为旅客带来“零等待、全场景”航空寄递新体验。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通过科技赋能和定制化包装服务,保障苗族银饰和侗族蜡染非遗产品安全寄递,为民族文化传播搭建有益桥梁。
2025年3月,快递发展能力指数为229.7,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一是科技智能加快应用。快递公司在多场景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为增强基础能力赋能。在多区域建设智能无人驿站、投用无人车、升级自动化分拣设备,持续增强转运分拨能力。在信阳茶产区实现无人机首飞,积极破解“最初一公里”运输痛点。二是航空网络持续拓展。行业自有航空公司新开通“乌鲁木齐=堡”“鄂州=班加罗尔”“烟台=仁川”“广州=达卡”等多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国际航空寄递网络不断加密,南亚、日韩等地区寄递服务能力逐渐增强。三是跨境服务能力提升。快递公司加强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境外仓配作业效率,助力跨境商家降本增效。在部分海外城市投用自动化分拣设备,延长夜间配送时间,有效使用户得到满足寄递需求,网络覆盖能力和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
2025年3月,快递发展的新趋势指数为72.1,同比提升5.4%。4月,春菜春果大量上市,踏春旅游热情提升,预计相关寄递服务将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的快递行业正处于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各类快递公司已达8000余个,其中大型的快递公司约27家。将目前的物流公司按照业务模式划分为直营型和加盟型。其中中国邮政、顺丰等为直营型。其中ZT、圆通、韵达等为加盟型。按照资产金额来源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国有快递公司、民营快递公司和外国快递公司。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一类是邮政、顺丰等,它们采取的是自营的方式,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效应高,主要是针对的是中、高档人群,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因此价格相对较高;二类是ZT、圆通、汇通和韵达等民营快递公司,他们采取了加盟经营的方式,针对的是中、低花钱的那群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成为了当前中低端快递行业的主力;三类是通过差异化服务的小规模快递公司。
菜鸟系:背靠电商流量大树,菜鸟系天然就是中低端市场赢家;“商流合作+股权绑定”开启军团化作战时代。
京腾系:京腾系尚在形成之中,联系不及菜鸟系紧密;“信息流扶持+股权绑定”形成作战团队。
顺丰系:一家公司,立足中高端市场,盈利能力长期领跑,但生态不及其他两家开放
快递行业面临着显著的物流风险。在运输环节,交通事故、极端气象条件(如暴雨、暴雪等)引发的道路封闭,以及交通拥堵等状况,均会对物流时效性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货物配送延迟。更严重的是,车辆碰撞、侧翻等事故,可能直接造成货物物理性损坏或灭失,增加货损率。仓储管理方面,若缺乏科学合理的仓储规划,货物堆放无序,极易引发底层货物受压变形、破损,影响货物完整性;当仓储设施遭遇火灾、水灾等不可抗力因素时,还可能会引起大量货物损毁,对供应链的稳定性形成巨大冲击。在配送末端,因配送人员操作失误、地址识别错误,或是收件人联系方式失效等问题,常常导致货物无法按时交付,造成货物积压、周转效率降低,甚至会出现货物丢失的情况,极度影响客户体验与企业信誉。
在信息安全管理领域,快递行业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隐患。作为海量客户信息的集中存储载体,快递公司的信息数据库一旦存在防护漏洞,就极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客户的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一旦泄露,不仅严重侵犯客户隐私,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伪造快递服务场景(如以包裹异常退款为由)实施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此外,快递公司的信息系统还面临着病毒感染、恶意软件入侵等网络安全威胁,一旦遭受攻击,系统可能陷入瘫痪状态,导致数据丢失、业务流程中断,给公司运营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会对客户服务质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快递行业面临着严峻的人员风险挑战。由于行业特性导致人员流动性较高,新员工入职后难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业务操作不熟练,增加了运营过程中的失误风险。部分员工职业道德素养不足,存在监守自盗、故意损坏包裹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直接损害客户的利益,破坏企业形象。此外,一线快递员服务意识欠缺,在客户沟通、包裹派送过程中,表现出服务态度冷漠、缺乏耐心等问题,容易引发客户投诉,降低客户满意程度。企业若忽视员工素质培训体系建设,未能及时来更新培训内容,向员工传授最新的操作规范与服务标准,将导致员工业务能力滞后,工作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企业整体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国家邮政局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1日,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500亿件,比2024年提前了18天,展现了我国快递业的发展韧性,体现出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经济结构一直在优化的良好态势。
2025年以来,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消费环境一直在优化,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带动了快递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增。邮政快递业不断延伸服务网络、创新服务产品和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作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渠道,邮政快递业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邮政、快递公司积极探索“共同配送”“客货邮”等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完善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打出快递进村的“组合拳”。在青海省大通县,当地利用公交车辆富余空间,将邮政、快递公司的包裹交由城乡公交车辆代运,同时引导和支持相关电商、农特产品企业入驻交通运输场站,共享场站资源,实现了邮政快递分拣仓储、中转分拨、集中派送等业务的集中办理,有效激发了当地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
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持续显效,数码产品、家用电器以及厨卫设备等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持续热销的良好态势。为更好地服务政策落地实施,邮政、快递公司积极做出响应,推出了一系列专属寄递服务方案,全力发展逆向物流网络,将送新货、拆旧品、安装调试和环保回收融为一体,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强化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邮政、快递公司不断的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的品质,实现了从下单到投递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逐步优化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也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贡献了行业力量。
针对消费市场扩容带来的快递服务需求量开始上涨,银行应加大对快递公司服务网络升级的信贷支持。重点为企业在城市新增智能快递柜、无人配送站点建设提供专项贷款,例如对智能快递柜投放项目给予3~5年期低息贷款,助力企业提升末端配送效率;支持企业建设区域分拨中心智能化改造项目,通过中长期贷款帮企业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提升快件解决能力,满足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寄递需求。
在服务农产品上行领域,银行可推出“乡村寄递振兴贷”产品。对参与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网络建设的企业,尤其是采用“共同配送”“客货邮”模式的项目,提供低门槛、灵活还款的信贷支持。例如,对农村物流仓储设施建设、城乡公交代运车辆改造等项目,给予贴息贷款或延长宽限期;针对农产品产地预冷、冷链运输设备购置需求,设计专项冷链物流贷款,帮企业完善农产品寄递链条,降低流通损耗,助力乡村消费市场发展。
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进,逆向物流成为快递行业新增长点。银行应聚焦企业逆向物流网络建设,开发定制化信贷产品。对搭建逆向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回收-运输-处理全链条的企业,提供研发技术专项贷款;对购置标准化回收箱、专用运输车辆等设备的企业,给予设备融资租赁支持;同时,针对逆向物流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至5~8年,降低企业压力,推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完善。
2025年,银行可关注与快递公司的数字化协同。对应用智能信息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企业,优先给予信贷额度倾斜,并配套金融科技服务,如搭建银企数据共享平台,实时监测公司运营数据与资金流向,在降低信贷风险的同时,精准匹配企业动态融资需求,为快递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金融活力。